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七十八章 重要舉措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七十八章 重要舉措續

新書求收藏推薦票,拜託拜託你們的關注是我寫作的動力,謝謝了

貨幣的發行也就指的是紙幣的發行,發行起來很簡單,印製好了就可以發出去,可是稍微控制不好就會成為像前明的寶鈔那樣,便貶值貶到連廢紙也不如。現在的銀行實際上仍然還算是錢莊,連異地匯兌的業務都還沒開展好就涉及紙幣的發行,的確是有些不現實。更重要的是,現在發行紙幣的時機還不成熟。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不少發行新貨幣失敗的例子,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王莽的貨幣改制和朱元璋發行大明寶鈔了。發生新貨幣一般都是以政.府信用為基礎的,一經發行就必須前後統一絕不能朝令夕改,而最終改制能否成功主要在三個方面。

首先就是不能急於求成,不能指望新貨幣一下子就全部取代舊貨幣,更不能以行政命令強制使用新貨幣禁止舊貨幣。因為儘管這個時候中國的貨幣體制落後於西方,但也發展了數千年銅錢和白銀己經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為人們所習慣。像是先前耿精忠推行的銀元,那也算一枚大銀元重量就是一兩,只不過將銀錠換成了一枚枚好看又好用的銀元罷了,於根本上並沒有任何的改變,便不能算作是新貨幣。任何時候,新貨幣即使已經發行了,舊貨幣也不可能馬上就完全退出了。新貨幣也不可立刻就全面佔領流通市場,新舊貨幣之間存在著一個很大真空層,這必須有一個較長的過度時期。新舊貨幣一起混用。才能讓新貨幣逐漸被市場接受最終全面佔領市場。

其次就是新貨幣的使用換算一定要簡單方便。使用至少不能比舊貨幣使用起來更麻煩,當然也包括新舊貨幣之間的換算也要簡單方便。最後一條,就是新貨幣的發行不能氾濫,不能一下發行過多的新貨幣流入市場中,只能慢慢的增加。同時,還要逐步回收舊貨幣使在市場中流通的貨幣數量,始終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範圍之內。只有這樣,才不會造成通貨膨脹市場混亂。另外。政.府還必須承認新貨幣在社會各領域中的全面流通,最主要的稅收一定要接納新貨幣。

西漢王莽的貨幣改制就犯了前兩個錯誤,王莽在位其間一共進行了四次幣制的改革,平均三年不到就有一次貨幣改制。而發行的貨幣竟多達二十八種,互相換算起來又十分困難,市場根本就無所適從。因此,也造成新貨幣流通不便,而王莽又以行政手段強制命令市場接受新貨幣,但市場規律不能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結果只能造成貨幣體制混亂;並且也透支光了政.府的信用度。貨幣改制的失敗也就再所難免了。

而朱元璋的大明寶鈔發行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犯了第三個錯誤。由於沒有近現代的準備金意識,大明寶鈔發行氾濫而且只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結果造成了市場上流通的大明寶鈔越來越多泛濫成災,貶值也越來越厲害。而朝廷稅收只收少量寶鈔或乾脆就不收寶鈔,只收金銀銅錢。這樣一來寶鈔的信用度自然也是每況愈下了,到了正徳年間寶鈔實際已經廢止此後明朝不再發行紙幣完讓位於銀本位貨幣體系。

雖然現在還不能夠直接在全福建公開發行紙幣,但是耿精忠也沒有放棄就此停下,因此與紙幣具有同樣功能的代金券就這樣產生了。現在耿精忠想出的這個代金券,具備了貨幣的功能,上面印製標有一兩十兩以及百兩的面額,小的還有十文錢二十文錢五十文錢的面額,再小的就是一枚枚銅錢了,就像是後世的硬幣,銅錢也是很好用的。這代金券只在王府旗下的產業中使用,凡是王府旗下產業的工人,都可以拿著這個代金券到王府旗下的店鋪購物,並且都可以打八折,這樣一來,便可以迅速帶動其他人使用起這個代金券。這個東西,在後世算是極其常見的了,這樣面額的代金券流通起來,肯定要比一堆堆的銀子好用。

現在在福建境內,光是靠著耿精忠一個人吃飯的就足有二十萬人。馬尾軍上下六萬兩千人,各個軍工作坊加起來也有近五千人。公主坊現在遍佈全福建各府各縣,還有各地的郵局學堂鹽鋪米鋪等等的王府旗下的產業中,工人總數也達到了兩萬人。

另外,最大頭的乃是龍巖境內起點鎮外圍的幾座礦場,兩處金礦及伴隨的銅礦,以及三處鐵礦,工人的數量直接就達到了十萬。若是再加上這些人的家屬,按照一家三口人來算,靠著耿精忠或者說靠著靖南王府養活的人就達到了六十萬以上,達到了全福建人口的十分之一還多。

這麼多人靠著靖南王府吃飯,每個月發出去的餉銀就超過了五十萬兩,而朝廷每年所給的軍費是四百五十萬兩,光靠朝廷的軍費還養活不了那麼多的人。這些還都沒有算上馬尾軍日常的損耗,那又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其中尤其以那些軍工工坊最是費錢。幸好王府旗下的眾多產業每月也都能有二十萬兩左右的收益,然後福建遠洋貿易公司更能每月賺上兩百萬兩,誰讓耿精忠是遠洋貿易公司最大的股東呢當然,這也就是最近一年對倭國方面的貿易量大增才有的,以往也就是大約一百萬兩。

這樣算來,也就是說,刨除所有的開支,現在靖南王府每月都能有超過百萬兩的結餘,加上前幾年所賺的,靖南王府的總資產不下於三千萬兩,比國庫還多聽起來這個數字好多,但是若是折算成後世的軟妹幣,按照現在的購買力,一兩銀子大約就是三百塊。那麼三千萬兩就是九十個億。貌似後世的中國有不少這樣的富豪來著。但是即便有不少,那也算數得著的富豪當然現在遠遠沒法和後世想比,但是也足以說明耿精忠的富有了。

有這麼多人同時使用代金券,耿精忠也就能逐漸的回收回來一部分的銀元或者銀錠,以備不時之需。每月初十號就是馬尾軍以及各個工坊發薪水的日子,靖南王府正式推出了代金券制度,所有員工可以選擇銀元作為工錢也可以選擇代金券。但是選擇了代金券的員工,在使用代金券時都可以享受八折優惠。也就是說,同樣的一個月工資,人家選擇代金券的一下子便比別人多出了百分之二十五的工錢。雖然工人們不能確切的算出百分數,但是卻知道可以佔大便宜。因此,這第一次發行還算是順利,大約兩成的員工選擇了代金券。只要代金券順利的流通起來,後面這樣選擇的人將會越來越多。

耿精忠等早已計算過,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銀子的使用還是佔了主流的,畢竟現在全國用的都是銀子。耿精忠自己發明製作的銀元也還是大量的被製作出來,但是在將來。銀子這玩意必將慢慢的被淘汰掉,耿精忠所中意的並不是銀本位,而是後世的金本位,那才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所在。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再為以後實行金本位制度做鋪墊而已。

關於幾年前就已經大肆鑄造的銀幣,王府銀幣的信用度在這幾年也早已經建立起來。人們在日常市場中都在使用銀幣進行交易,從一開始就沒有強迫百姓們或者商家們使用。最開始的時候,的確有小心的商家拒絕接受銀幣,但隨著銀幣遍佈到全福建,最終還是敞開了大門接受了銀幣。同時在使用過程中人們也發現銀幣的諸多優點,比如重量輕攜帶方便便於計算等等,這些便利性卻是大受人們歡迎,於是人們也就越來越願意接受使用銀幣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當時鑄造銀幣的時候,耿精忠就曾經想到了會有人仿造銀幣,但是耿精忠並沒有阻止別人鑄造銀幣,但是卻加強了對銀幣的管理,對於那些過於劣質的銀幣是不準流入市場的,更不許別人仿照自己的銀幣樣式進行鑄造。王府鑄造的銀幣,工藝上是別人所學不到的,鑄造出來的銀幣不論哪方面都是遠遠強於其他人鑄造的銀幣,很好分辨,因此這些年也就慢慢的淘汰掉了其他的銀幣,能在福建境內繼續保留的銀幣,都只剩下了幾家成色極好的。在鑄造銀幣的過程中,雖然其他幾家鑄造銀幣獲利微薄,但是數量上來之後,卻也能賺不少錢,因此才能夠撐到現在。

現在的福建境內,尤其是內陸府縣,基本上都已經見不到以前的銀錠了,人們使用的都是一枚枚的銀幣,而且九成銀幣都是王府鑄造的。而在沿海,也就是兩處港口,由於外來的商人很多,因此也帶來了很多的其他錢幣。例如本國商人,外地來的帶的都是銀錠,而西洋商人用的則是各國產的銀元。

對於這一件事情,耿精忠也考慮到了,因此也嚴令各地銀行在兌換銀幣的時候一定要嚴格把關,絕不能馬虎。中國的貨幣體系一直都比較混亂,雖然是實行銀本位,但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在市場中流通的白銀也一直是稂莠不齊。紋銀成色銀酒糟銀虜質銀碎銀甚致是銀質物品都可以參入到流通領域中來。而各種白銀的實際價值也都不一樣,因此也一定要分清各種白銀的性質不能全部都按實際的重量兌換銀幣。

銀行方面同時也要防止有的銀行工作人員趁機在裡面營私舞弊,投機取巧的將劣質銀當優質銀兌換,又或者是短斤少兩誇大數額等等以達到中飽私囊的目地。畢竟在利益面前誰都不敢寄希望於銀行員工的職業道徳,這是新舊貨幣在過渡階段最容易滋生的問題,當然對那些故意搗亂以次充優想來渾水摸魚的人也要亳不客氣的加以拒絕。事實上,這件事情也就是在兩處港口的銀行需要認真的去盤查,其他地方也沒有那麼多的外來商人。

苗全琛街道耿精忠的體醒,也便立即做好了這方面的防備。像苗全琛這樣的老人做事最是一絲不苟,他同時下令各分行一定要做好詳細的兌換記錄,每一筆兌換交易都要落實到經辦人員,兌換出多少銀幣兌換回多少白銀多少銅錢各種性質白銀的數量又有多少都要做到有帳可查,並且總行隨時都會派人到各地去複查審計,儘可能杜絕在新舊貨幣兌換中出現問題。

鑑於在中大宗交易中,銀幣更於攜帶計算的優勢發揮了很大的優勢。實際情況是,在零售行業中銀幣比銅錢白銀要方便的多,比如過去要一兩銀子的商品現在一枚一兩的銀幣就可以搞定,根本不用觀查白銀的成色品種,對買賣雙方來說都非常省事。王府銀幣具備這所有的有點,因此,苗全琛在港口處的銀行分行推出了一項業務,就是外來商人將大批的銀子帶來之後,可以立馬就到銀行去兌換成銀幣。

相對於本國的商人,在港口這裡還有一個比較大的使用銀幣群體,那就是來自歐州各國的商人們。因為這時歐州各國都在形成自己的貨幣體系,各自的國家也都發行自己國家的貨幣。而且在歐州各國之間在長期的商業貿易中,也形成了一套大家都預設的貨幣兌換體系。因此,對於歐州商人來說更習慣於使用有俱體數額價值的貨幣,對於中國這種以白銀自重為貨幣價值的貨幣體糸用起來十分彆扭,每次到中國經商商人們只能把自己手裡的銀元按重量來換算成購買力。或者乾脆就先買足銀塊然後再到中國來經商,而在離開中國的時候又要把自己手裡的剩銀再換算回歐州通行的銀幣,要不然把銀塊帶回歐州或是印度根本就不能使用,而使用銀塊又涉及到白銀的成色品質純度等問題很是麻煩。

雖然這種交易方式非常不便,但在這個時代中國的商品佔有絕對的優勢地位而且利潤極高,因此大多數歐州商人也只能忍受這種不便還是趨之若鶩的到中國來經商。王府銀幣出現之後當然更符合歐州商人的使用習慣,儘管現在王府銀幣和歐州各國的貨幣之間沒有一個明確的匯率換算,但對商人來說這並不是難題只要將某種交易數額量最大的商品用兩種貨幣價格進行比對,就可以大致換算互相之間的匯率換算。原本西洋商人換銀幣還找不到一個確切的場所,現在就好了,銀行一開,即到即對未完待續。。